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地處深圳福田中心區,于1999年底建成開業,2000年10月,成為北京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目前是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國家級試點單位,廣東省高水平醫院重點建設醫院,廣東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醫院。“國考”連續六年進入全國百強,A+等級,2022年度全國排名第38位。因科研工作需要,擬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優秀博士后。
一、招收條件
1.已獲得國內外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不滿3年)或已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者,品學兼優,身體健康,無不良記錄,年齡35周歲以下。
2.具有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材料學等醫學相關專業背景,博士期間受過良好科研訓練,近3年以第一作者(共一排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過SCI論文論著(IF≥3)。
3.博士后期間須全職在崗,工作勤奮踏實、認真細致、責任心強、具有科研探索及團隊協作精神,具備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撰寫和發表SCI論文。
二、待遇及政策支持
1.科研型博士后和臨床型博士后(博士后并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待遇:實行階梯式年薪,待遇豐厚。
2.優秀者出站后,可優先入職我院繼續從事臨床、科研工作。
3.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并簽訂三年以上勞動合同者:
1)可申請深圳市博士后出站留深補貼36萬元;
2)對在站期間獲得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或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的優秀博士后人員,深圳市再按照國家資助標準給予1:1經費資助,最高不超過30萬元;
3)博士后人員獲得全國或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銀獎、銅獎的,深圳市再按照國家和省獎勵金額給予 1:1創新創業獎勵,高于上述獎項的,參照金獎執行,最高不超過20萬元;
4)符合廣東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項目的,可申請廣東省財政每人40萬元住房補貼。
(以省、市相關政府部門公布的最新政策為準)
三、申請流程
1.提交材料:應聘者將應聘材料發送至博管辦郵箱,郵件主題請注明“姓名+擬報科室名稱+博士后”。郵件附件主要包括:
(1)個人簡歷;
(2)身份證、博士學位證掃描件(2025年應屆博士畢業生提供學生證掃描件即可);
(3)成果證明材料掃描件(PDF格式,含論著、課題、專利等科研成果,獲獎證明等)。
2.綜合考察應聘者材料,擇優組織面試。
3.按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博士后進站程序辦理相關手續。
四、聯系方式
聯系人:馬老師
電話:0755-83923333-8914
E-mail: postdoc_PKUSZH@163.com
地址: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路1120號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綜合樓309
郵編: 518035
辦公時間:周一至周五(節假日除外)8:00-12:00,14:00-17:00
五、招收方向及人數
|
科室
|
研究方向
|
合作導師團隊
|
擬招收科研型博士后人數
|
擬招收非定向臨床型博士后人數
|
|
脊柱外科
|
可降解抗菌生物材料在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應用
|
閔少雄、黃永燦、沈杰、溫健
|
2
|
1
|
|
骨關節科
|
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王德利
|
1
|
1
|
|
可降解生物材料在骨缺損修復的轉化應用
|
王德利
|
1
|
1
|
|
運動醫學科
|
腱骨愈合與軟骨損傷修復機制和生物材料開發的基礎研究
|
張新濤
|
1
|
1
|
|
手顯微外科
|
慢性淋巴水腫及阿爾茨海默癥顯微外科診治基礎與臨床研究
|
周喆剛
|
0
|
1
|
|
口腔科
|
口腔癌的發生發展和轉移機制
|
楊宏宇
|
0
|
2
|
|
新材料在骨缺損中的應用
|
沈月洪
|
1
|
0
|
|
婦產、生殖
|
生育力保護及生殖遺傳學
|
李長忠、
夏曦
|
1
|
0
|
|
婦科腫瘤(優先宮頸癌方向)
|
李長忠、
王云飛
|
1
|
0
|
|
生殖道微生態及感染防控
|
馬開東
|
1
|
0
|
|
醫學影像科
|
阿爾茲海默癥的多模態影像早期診斷
|
成官迅、
胡俊
|
1
|
1
|
|
乳腺甲狀腺外科
|
腫瘤干細胞靶向治療
|
羅明
|
1
|
0
|
|
乳腺癌腫瘤血管功能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調控機制研究及類器官模型
|
劉曉嶺、
李光鑫
|
1
|
0
|
|
泌尿外科
|
泌尿系統腫瘤的診療及發生發展機制
|
畢良寬
|
1
|
1
|
|
超聲影像科
|
聲動力調控與藥物遞送(乳腺癌/RA/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
孫德勝
|
1
|
1
|
|
超聲介導神經調控/超聲人工智能
|
石宇
|
1
|
0
|
|
風濕免疫科
|
風濕病的發病機制、早篩早診及關鍵靶點研究
|
王慶文
|
1
|
0
|
|
風濕病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篩選及創新藥的研究
|
王慶文
|
1
|
0
|
|
精準醫學研究院
|
光學/PET成像、納米藥物遞送系統設計用于腫瘤及炎癥疾病診療研究
|
穆婧
|
2
|
0
|
|
血液內科
|
方向一:淋巴造血系統腫瘤發病及耐藥機制研究
|
馮佳
|
2
|
0
|
|
方向二:腫瘤新型免疫靶向治療新技術及分子診斷相關臨床轉化研究
|
馮佳
|
1
|
0
|
|
腎內科
|
慢性腎臟病及并發癥的防治
|
黃曉彥
|
1
|
1
|
|
腎小球疾病發病機制與精準診療
|
熊子波
|
1
|
1
|
|
麻醉科
|
麻醉與腦認知功能
|
羅濤、
吳新海
|
1
|
1
|
|
感染性疾病科
|
負載羥基喜樹堿微泡聯合超聲靶向爆破對肝纖維化干預體系的建立
|
胡國信
|
1
|
0
|
|
心血管外科
|
線粒體代謝與心臟病
|
韓振、歐陽昆富
|
2
|
0
|
|
肝膽外科
|
胰腺腫瘤及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和發展機制
|
張國偉
|
2
|
0
|
|
神經外科
|
腦膠質瘤的代謝組學免疫微環境,藥物篩選
|
陳保東
|
1
|
1
|
|
智慧醫院研究院
|
醫療質量管理方向
|
易黎
|
1
|
0
|
|
DRG/DIP方向
|
許昌
|
1
|
0
|
|
核醫學科
|
甲狀腺癌類器官藥物篩選及PET分子探針研發
|
趙永勝
|
1
|
0
|
|
惡性腫瘤分子影像探針研發
|
董孟杰
|
1
|
0
|
|
中心實驗室
|
睡眠-覺醒的腦功能調控及其機制研究
|
王峰
|
2
|
0
|
|
特診老年科
|
糖尿病創口愈合的生物材料開發,抗菌消炎結合周圍神經病變治療
|
孫艷蓀
|
1
|
1
|
|
細胞治療中心
|
干細胞與免疫細胞治療退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技術開發與基礎研究
|
鄭威
|
2
|
0
|
|
神經內科
|
神經退行性疾病、腦血管病、神經系統罕見病
|
易黎、胡俊、林志堅
|
2
|
1
|
|
腫瘤內科
|
消化道腫瘤類器官與PDX模型的建立與應用研究
|
吳烜、高靜
|
1
|
0
|
|
結直腸癌早期篩查臨床隊列的建立與標志物篩選
|
王樹濱、吳烜、高靜
|
1
|
1
|
|
微創介入科
|
細胞基因治療新技術開發
|
陳俊輝、
余宏建
|
1
|
0
|
|
放射治療科
|
腫瘤放射敏感性與防護研究
|
劉雅潔、
高靜
|
1
|
1
|
|
胸外科
|
胸部腫瘤個體化免疫治療
|
劉繼先
|
1
|
1
|
|
內分泌科
|
肌少癥和慢性腎病
|
梁真
|
2
|
1
|
|
糖尿病及并發癥研究方向、干細胞及胰島類器官研究
|
盧東暉
|
0
|
1
|
|
病理科
|
病理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研究
|
尹為華
|
0
|
1
|